<b id="oeex3"></b>
  • <b id="oeex3"></b>

  • 首頁>檢索頁>當前

    閱讀:朝向未知的探問

   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7-12 作者:蘇祖祥 來源:中國教育報

    外國人居然也用1、2、3來計數(shù)?40多年后,回憶讀小學時在鎮(zhèn)電影院看亞運會紀錄片所產(chǎn)生的巨大疑問,我不由得啞然失笑。笑過自己的幼稚之后,我反思自己愛上不斷進階升級、挑戰(zhàn)自我的閱讀,并且努力將自己讀書、教書、觀察、思考的體會寫成文字,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,為了弄清來龍去脈,為了尋找方法論和價值觀。

    剛讀小學時,我為了借到《白毛女》《紅燈記》《紅色娘子軍》等連環(huán)畫看,幫同學做作業(yè)、打掃教室,真是干勁十足。后來我父親到村小教書,我就纏著父親借學校的《人民文學》《解放軍文藝》給我看——三四年級的我讀這些雜志,其實只是囫圇吞棗、似懂非懂。初中讀《賊狼灘》《紅巖》《野火春風斗古城》《水滸傳》《西游記》等長篇小說以及“世界之最”科普系列。讀中師時,聽廖澤鈞老師作《紅樓夢》講座,從此不可救藥地愛上《紅樓夢》以及紅學著作;與此同時,我到圖書館借閱列夫·托爾斯泰、果戈理、契訶夫、肖洛霍夫等俄蘇作家的小說;癡迷于王蒙、李國文等人的意識流小說,并由此一窺弗洛伊德心理學、薩特存在主義等現(xiàn)代思潮的堂奧。

    在做文學青年夢的同時,我也看其他學科的書。有一次我看到“巴拿馬地峽”這個說法,自己捉摸不透,于是問地理老師,沒承想老師也說不清。參加工作后,我訂閱《小說評論》《當代文藝思潮》等刊物,到武漢配眼鏡時買到袁可嘉主編的《外國現(xiàn)代派作品選》(第一冊上、下)。不管是文學、美學、哲學、心理學,還是地理、歷史、天文、生物,不少書讀起來似懂非懂;有些實在難懂,讀幾頁就被迫放下。但隨著閱歷的豐富、理解能力的提高,對現(xiàn)實和歷史的體悟逐漸加深,后來再讀就能理解了,如伍爾芙《墻上的斑點》、卡夫卡《變形記》、艾略特《荒原》、貝克特《等待戈多》、馬爾克斯《百年孤獨》以及意識流、表現(xiàn)、荒誕、夸張、魔幻等手法,都能豁然貫通。極度陌生的手法及其所承載的思想,冥思苦想之后的恍然大悟,讓我有一種挑戰(zhàn)自我、不斷升級的愉悅感。在我看來,這種愉悅與阿基米德歡呼“尤里卡!尤里卡!”的巨大喜悅不相上下。

    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進入尋常百姓家之前,喜歡琢磨的我為找尋答案往往煞費苦心。在教學、自學過程中,產(chǎn)生了一些疑問卻百思不得其解。我抓住一個機會,列了十幾個問題,比如象征與比喻的區(qū)別、表現(xiàn)手法與寫作手法的區(qū)別等。同事的親戚是在大學教現(xiàn)代漢語的朱楚宏老師,他一一回答了我的問題,并給我開了一個書單,語重心長地說:“如果想在教學和寫作上真正登堂入室,還是得走正道,讀這個領域的權威教材,這樣才能弄清楚方法與體系;看那些抖機靈、戲說搞笑類的文章,只是圖一個樂子,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、方法與價值觀?!甭牭竭@番話,我不由得羞愧赧然,心里暗暗下定決心,今后要讀那些名門正派的正經(jīng)書。但后來我沒能做到系統(tǒng)化閱讀,仍然是東鱗西爪的野狐禪套路,卻也不受學院派束縛,多了一些逍遙自在、聽憑興趣的自由閱讀。

    我剛開始讀師范時就在郵局買過《讀書》,還訂閱過《書林》《書城》《書屋》《隨筆》《萬象》等,這些雜志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,讓我的閱讀興趣集中在文學藝術、人文科學、社會科學等領域?;ヂ?lián)網(wǎng)成為生活必需品后,我手機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百度APP,電腦上常用的搜索引擎是bing。借助這些工具,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,視野變得開闊;在教學過程中,我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設置搜索關鍵詞,學會滾雪球似的由此及彼、串起知識、建立體系,學會甄別信息真?zhèn)?,學會糾正信息訛誤,學會引用成果并遵循學術規(guī)范,學會辨別網(wǎng)絡文章的優(yōu)劣、訂閱優(yōu)質公眾號。

    尋找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、表達手段、做事方法,不沉迷于空泛浮夸的屠龍之技,不醉心于尋求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公式和宇宙真理,是我讀書、閱世、思考之后的體悟。2013年9月,我受《名作欣賞》副主編孫明亮之邀,擔任學術主持人及撰稿人,對《美國語文》《國文百八課》《國文》等不同時期、不同地域的高中語文教材進行學術觀察。我深感自己學力有限,于是鉆研漢斯·加達默爾的《真理與方法》,試圖以詮釋學作為工具,對語文教材進行研究。在研讀《真理與方法》的過程中,開始也是懵懂迷惑,不理解該書的體系,不理解詮釋學為什么要分析教化、歷史等,甚至認為書名大而無當。仔細琢磨目錄和體系,特別認真鉆研有關理解、語言、審美等相關論述,我大致上弄清了詮釋學的精髓所在,并以此為利器,開始了我為期一年的教材觀察之旅。

    不滿足于已有的方法和工具,別求新聲于異域,信奉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的古訓,走在不斷尋找好方法的路上。永不故步自封、因循守舊,不斷向新的領域拓展,挑戰(zhàn)自己的理解、讀書、寫作極限,求教于學生和同事,我努力理解虛數(shù)、加速度、時空關系、薛定諤的貓、黃道面等理科內容;跟上時代步伐,學習AI、人工智能、元宇宙、ChatGPT相關知識;2018年1月4日,趁學生回國探親的機會,促成學校邀請在谷歌擔任高級工程師的王晶面向學生作AI方面的報告;邀請廖佳軍博士作個人規(guī)劃、不斷進步的報告;同時我擔任召集人和撰稿人,邀請王晶、楊林柯、殷國雄在《中國教育報》上開展AI話題的討論;在《師道·人文》上發(fā)表人工智能與教育之關系的隨筆,并被多家網(wǎng)站轉載。

    人們通常認為社科、人文學科可以天馬行空、任意東西,不需遵循嚴格的規(guī)則,也沒有公理、定理、公式、定律等依托或束縛。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,卡爾·波普爾在《猜想與反駁》里提出的“猜想—反駁”方法論,給我打開了一扇認識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新視窗。具體而言,無論是作文還是觀察歷史與現(xiàn)實,循著“提出假想—收集材料—邏輯推演—證實或證偽”的程序,才有可能得出一個站得住腳的結論。研讀經(jīng)典讓我加深了對這一觀點的理解。馬克斯·韋伯的《中國的宗教:儒教與道教》分別從“城市、君侯與神祇”以及“封建國家與俸祿國家”的角度來研究中國,就好像物理學、天文學用望遠鏡、射電望遠鏡觀察宇宙,生物學用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一樣,既有工具與方法的全新轉換,又有思想與結論的新穎獨到。何兆武、柳卸林主編的《中國印象:外國名人論中國文化》則讓我認識到,批判質疑、實事求是、一分為二等科學精神,如何在人類最杰出的思想家觀察中國時體現(xiàn)出來。費孝通的《鄉(xiāng)土中國》是高中整本書閱讀書籍之一,旨在訓練學生在進行社科人文思考、寫作時應具備的科學意識。

    讀書的主要目的是吸收人類文明的智慧成果,這樣既得到思考的樂趣,又能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與現(xiàn)實生活,還能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本。讀書、寫作與閱世,相互印證、互文見義、相得益彰,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看得更遠,走得更穩(wěn)。

    (作者單位系湖北省仙桃中學)

    《中國教育報》2023年07月12日第9版 

    0 0 0 0
    分享到:

    相關閱讀

    最新發(fā)布
    熱門標簽
    點擊排行
    熱點推薦

    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
   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
    中國教育新聞網(wǎng)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
    Copyright@2000-2022 www.scorete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    京公網(wǎng)安備 11010802025840號

    人妻系列中文字幕无码,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,国产末成年女片一区二区,婷婷五月精品综合一区 亚洲天堂无码精品性视频 天天日天天射伊人色综合久久
    <b id="oeex3"></b>
  • <b id="oeex3"></b>